【沒有自信的孩子,需要的是關愛與同理,而不是要他堅強的媽媽】
(首先感謝大家的生日祝福🧡,這是有史以來收到最多祝福的一次。 今天晚上終於有空坐在電腦前面,但我想與其一一回覆大家的祝福,花費許多時間,不如先回答正迫切等待著我回覆的提問家長。所以,在這邊分享一篇回覆的內容,作為給予大家的回饋。
再次感謝大家,你們給予我的每一個祝賀,都讓我內心感到溫暖與幸福🧡)
.............
羅寶鴻老師,希望你看到我信息。
我是一位單親媽媽,我兒子3歲3個月,兒子最近情緒好難控制,又感覺他很沒有自信,像叫他跟其他小朋友一齊跑,他總是站著不動,然後我站到他旁邊鼓勵他說:「媽咪拖住你 一齊跑 」。他就會莫名奇妙的會打我,然後我跟他說:「不可以打媽咪。」他就會哭不停說抱我。那時候我應該怎麼辦才是對?我怕他不能夠自己學會獨立。
還有他很不喜歡他親生的爸爸,我該怎麼解釋或者怎麼安慰他才是對?每次別人提到「爸爸」這個稱呼,他就會說不要找爸爸,我應該讓他多點找爸爸還是他說不想不要爸爸,就不找? 我應該怎麼處理?
…………
你好我是羅老師。
在我的書「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」裡,有講到教養的一個大原則:
『先連結感情,在處理事件。 』
能夠做到這樣,孩子會感受到被同理、被理解,接下來媽媽的言語,才會比較能支持到孩子。
孩子在看到其他小朋友跑,自己卻不跑,媽媽猜想他是沒有自信。在這裡媽媽可以先跟他連結感情,做一些內心的對話,例如
👩🏻🦰:「你會覺得有點害怕是嗎?」
👩🏻🦰:「你是不是會擔心自己跑得沒有他們快?」
👩🏻🦰:「你會怕自己不如別人…是嗎?」
👩🏻🦰:「媽媽知道....」
👩🏻🦰:「來...,媽媽抱一下。」
這樣,孩子的內心就會變柔軟了,你接下來邀請他跟你一起跑,我相信他也會比較願意。
另一方面,你說他不喜歡爸爸,你問到該怎麼處理。
也是一樣,很多事情必須先處理內心感受,才能處理事情。當內心被梳理了,情緒被釋放了,看事情的眼光才會比較寬廣,也會比較理性。
他不喜歡爸爸的原因是什麼呢?媽媽也可以用以下的方式來跟他對話,在對話的時候記得多一些關愛,多一些感受,多一些好奇,多一些停頓讓他思考、表達,例如:
👩🏻🦰:「你不喜歡爸爸,是嗎?」
👩🏻🦰:「是因為什麼原因呢?」
👩🏻🦰:「你覺得他不愛我們,是嗎?」
👩🏻🦰:「還是你認為,爸爸傷害了媽媽?」
👩🏻🦰:「是因為... 你覺得爸爸讓你傷心了,是嗎?」
👩🏻🦰:「你愛爸爸嗎?你是因為覺得他不愛我們,所以傷心嗎?所以不喜歡他嗎?」
👩🏻🦰:「媽媽希望可以了解你,希望保護你。」
👩🏻🦰:「你都可以跟媽媽說...,因為媽媽很愛你。」
這些對話,都能讓你更了解他、貼近他,支持到他。你能跟孩子內心連結,孩子才能說出心裡的想法與感受。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,更不是「成長」,而是我們父母跟他的「連結」。是這份連結,讓孩子勇敢、獨立、茁壯的。
媽媽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感受想法、善於同理別人感受的人嗎?媽媽是否也是一個不太能跟自己內心連結、安撫自己內心的大人呢?
我從小到大都不是,但也是長大以後才慢慢學習的。我做得到,相信你也可以。
希望孩子獨立本身沒有問題,但不要因為希望他獨立,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。在我的新繪本『爸爸,我不要踢足球』裏面,故事的爸爸正是因為希望孩子獨立、長大、堅強,所以一時忽略了孩子內在情緒,以致弄巧成拙,跟孩子出現爭執。
但最後,也是因為爸爸看到孩子內心的眼淚,所以才安撫了他,並給予孩子勇氣,去面對挑戰。
這些故事,其實不單只存在於繪本來,在現實生活中,也不斷地發生著。希望媽媽可以參考我的書,裡面的故事與方法或許會對你有幫助,對孩子有幫助。
祝福。
...............
媽媽回覆:
真的很感謝你的回覆😊
你的書「羅寶鴻安定教學」我有買,但還在學當中。
但真的很感謝你的回覆,很多人都說我孩子無用,只有你一個人會答我正確的解決方法。
我會再努力用心跟孩子連結感情。
真的謝謝你。
⋯⋯⋯⋯
羅老師回:
你的孩子絕對不是沒用,他只是還沒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方法而已。
願你在自我成長的路上,也能找到自己的光明,給予他勇氣。🧡
#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
# 寶鴻的安定教養繪本
# 探索原生家庭工作坊